重庆大足摩崖石刻造像,保留了中国唐、宋时期的精美石刻造像艺术。其中有诸多的佛母大孔雀明王造像,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
宝顶山大佛湾第31窟,描绘的是“孔雀明王经变”图,蓝本依据是唐.不空译《佛母大孔雀明王经》。
石窟造像坐北向南,贴金彩画。据资料介绍,龛高5.9米,宽5.6米,深2.6米,开凿于南宋。
孔雀明王造像精美庄严圆满
孔雀明王主尊高大,位于31窟中央。头戴七佛宝冠,后有五彩头光。头光中有圆环,彩光从中向外放射。颈佩璎珞装饰。着通肩天衣。腰部系饰带,中部配有圆形雕花带扣。
孔雀明王法相端庄慈祥,两耳下垂,脖有佛纹。宝冠两侧的飘带垂至胸部,飘带上的彩绘依稀可见。
孔雀明王坐姿和手中持物
孔雀明王一面四臂,左一手持三翎孔雀尾,一手持经书(可理解为《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书);右一手当胸持莲花(一花一叶),一手托果盘,盘中有果实若干(可解释为具缘果或吉祥果)。
孔雀和莲花座的造型
孔雀明王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衣袍下摆散开搭于莲台。莲座安置于孔雀背上。莲胎下有倾斜雕花装饰,以保持莲台平正。孔雀昂头张双翅做欲飞状。孔雀脖、身及两翅膀上均有精细刻花,翎羽刻绘栩栩如生。孔雀腹部着巨大岩石上。
孔雀明王身后窟壁分三层雕刻诸多神像和动物。
东壁上刻像四尊(或有像已损毁)。
其上有刻字“药叉”;“药叉”,或叫“夜叉”是《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中所描述的鬼类。这个词在《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经文中出现的频率高达近乎300次。
经文中的沙底比丘被蛇咬的缘起故事
最左边描述的是“沙底比丘被蛇咬”的故事;(此处刻有文字:“大藏经云,有一苾芻名曰莎底,出家未久”以下残缺。)“沙底比丘被蛇咬”是孔雀经的缘起故事。沙底比丘被蛇咬伤,脸朝下趴在石头上,树下有蛇窜动,阿难陀见状双手合十请求佛陀救助。佛陀说,我有佛母大孔雀明王陀罗尼,有大威力,能灭一切诸毒。阿难陀便以此佛母大孔雀明王法,为彼苾刍而作救护。一时,莎底苾刍从地而起,苦毒消散。身得安乐。经文以此缘起讲述孔雀经法之不可思议。
中刻像三尊(右边或有像已损毁);下刻有虎、狗听经图。
孔雀采女的故事
西壁上刻像七尊。其中一神坐在飞翔孔雀上,讲述的是“孔雀采女”的故事;往昔之时,佛陀曾为孔雀王,领孔雀采女玩耍,被猎人捕捉。被缚之时,忆本正念而被救。即诵佛母大孔雀明王陀罗尼。立刻,於所繋缚自然解脱,眷属安隐回到住处。
经文中讲述“天阿修罗共战时”有10多处.经文中提及“药叉”的叙述近300处
西壁上一神双手举大旗,旗上刻字“天胜修罗”;经文中有云:“天阿输啰共战之时”,此即讲述的是天和战阿修罗战斗,最后天帝取胜,阿修罗失败的故事。关于这段描述,在《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中有10多处。
孔雀明王后壁东西侧诸神布位和造型
中刻像五尊;右下刻有龙、龟听经图;
宝顶山大佛湾第31窟,是历史上保留至今最完整的“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变”图,石窟里还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字信息,为研究历史、佛教提供了诸多的帮助。
此文章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