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我把镇江说给你听丨金山古法海洞

发布于 2020-08-21 15:49 十六番网页版

一 山 一 水 一 座 城

一 物 一 景 皆 故 事


  磅礴的长江与悠漫的运河在这里相约;温情的山林与热闹的市井在这里辉映;文人的情怀洒满了这里的名山秀水;神奇的故事弥散在这里的大街小巷。这里,就是佛系江南小城镇江。小编会通过连载方式,把镇江故事说给你听。


金山古法海洞

第八篇

  法海洞是金山寺开山祖师裴头陀,也就是法海禅师苦修的地方,又叫裴公洞。位于金山塔西下侧的悬崖上。据说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休笃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

  据《金山志》和佛教正史记载,法海,姓裴,人称裴头陀(头陀是佛教上对苦行僧的称呼)。裴头陀尊重父意,立志向往佛学,他在湖南沩山古密印寺出家,后到江西庐山游学参禅,从庐山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山上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




  后来,他把原来盘踞岩洞中的一条白蟒斗败,驱蟒入海后便住在洞中。法海在此苦修,并开山种田、艰苦振寺,为创建金山寺历经了千辛万苦。法海是开山祖师,为创建金山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开山祖师法海


  在《白蛇传》“水漫金山寺”的神话故事中,却把法海说成是阻碍破坏一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的罪魁祸首,深遭世人谴责。

  然而,这位被世俗社会误解很深的高僧——法海禅师,在真实的历史中鉴定佛法。他不仅是唐代著名宰相的儿子,也是一位腹有锦绣的大学士,它与《白蛇传》中那个爱管闲事、破坏他人婚姻幸福的反面艺术人物法海有着天壤之别,不能混为一谈。



  当时镇江有座浮玉山,山上有座从东晋时代就很有名的寺庙,乃是“天下水陆法会祖庭”,因为在江中心,所以被称为“泽心寺”。战乱波及了这座寺庙,使它成了一片废墟。当时裴头陀在佛学界已经很有名望了。因此江南一带的僧众请他来恢复这个古寺庙。

  面对眼前荒山破庙,裴头陀悲怆不已,此后,他在山的西北角一个岩洞安身,每日披星戴月,独自开山不止。很多僧人受他感召,也来帮他开山挖土。



  

裴头陀带领着和尚们在浮玉山江边开山挖土时,突然有一天,掘出了黄金数镒(一镒为1200克)。裴头陀道:“横来之财,不可心贪,自当妥善处置。”

  他遣人将黄金上缴地方官李绮。李绮又转奏皇帝,皇帝闻奏,觉得这个裴头陀是一个持戒、持律、守法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一个师父,大嘉裴头陀德勋,下诏将所挖黄金还赠给裴头陀,以作修缮庙宇之用,同时赐名“金山寺”。




关于裴头陀开山得金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南唐僧应之的《头陀岩记》:“金山昔名浮玉,因裴头陀江际获金,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节帅李锜奏闻,赐名金山。”

  宋代王存的《九域志》、祝穆的《方舆胜览》中也有同样记载。从明代永乐年间金山寺有志以来,有关裴头陀开山得金、创建金山寺的记载从未中断过。



古诗赞曰:“天将白玉浮诸水,帝赐黄金姓此山。”金山寺就此得名。裴头陀就在金山寺主持,成为一代高僧,后世称之为“法海禅师”。

  明清以后,以冯梦龙、方成培为代表的小说家吸收镇江历史记载和故事传说,塑造了《白蛇传》中法海的艺术形象。


洞中塑有法海像一尊,以示纪念


  如今,来镇江金山的朋友,都会到“法海洞”一游。法海洞前的头陀岩,在这里眺望,长江宛如飘带凌空,江水粼粼闪光,令人心旷神怡,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群和高耸入云的“慈寿塔”,金山的风光如此动人。



张商英(宋朝)

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



0 收藏 0

此文章暂无评论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